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介绍:护理专业“标准引领、岗课赛证融通”核心课程群

1323 | 分享到:

  一、成果简介

  基于健康中国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高需求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高素质护理人才的短缺局面,针对学校育人目标、课程教学、师资队伍与医院岗位需求脱节、错位等问题,依托省名校及省优质校“护理专业重点建设”等质量项目,自2013年开始,将护理专业《基础护理》等5门核心课程组成课程群,进行一体化设计,探索“标准引领、岗课赛证融通”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。

  图1 “标准引领、岗课赛证融通”核心课程群改革方案

  (1)实践 “双元共育、标准引领、课程联动”的课改理念。基于福斯特的产学合作理论,校企协同,立足“以岗定课、以赛提技,以证定标”的课改定位,引岗、赛、证入课,标准、内容、过程对接融合,引发课程联动。

  (2)组建“项目贯通、内容递进、能力进阶”的课程群。一体化设计5核心课程,基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,重构成28个模块116个项目,对应课程单元-单门课程-课程群三级理论项目,设计基本-核心-综合能力三级能力进阶实践教学体系,支持教学目标,实现素质、能力双提升。

  (3)建设“开放共享、虚实结合、教学并重”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。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体,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联合开设双师课程,双主编开发4本融媒体教材、5本工作手册活页实训教材,共同完成核心课程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,搭建理-虚-实一体实训平台,实现资源开放共享、随时可学、随地可学。

  (4)实施 “任务驱动、线上线下、理虚实一体”的项目化教学模式。

  组建项目化课程教学团队,以资源、教学、实训平台为支撑,真实工作任务驱动,按照课前导学-课中研学-课后拓学三环节组织教学,同步实施三课堂思政活动。

  图2 项目化教学模式过程

  (5)创新多主体六维度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机制。设计由学生、小组、教师、导师、病人参与,从学习能力、医患沟通等六维度记录学生品优技高变化的评价单,引入可视化评价系统和平台大数据分析,对其职业认知-认同-熟练三种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。

  二、成果的创新点

  1.提出“双师课程、三课堂活动协同”的育人理念

  课程群采取校内名师主讲+青年助教辅导,校内教师+医院导师分段讲解,“1+X”证书的行业名师主讲+校内教师同步辅导等不同的形式。挖掘5大核心素养,25个思政元素,借助教学课堂、在线课堂、校外课堂,育训结合,实现活动协同育人。

  2.创新了专业核心课程群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践路径

  形成了对接产业、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、课程标准,建设了碎片化资源点-系列资源包-精品课-共享资源库-教学、实训等平台,引岗入课,创新了基于工作案例的融媒体教材,将思政故事、案例视频、护考真题嵌入理论教学,实施学测一体的混合式教学。开发基于工作过程扫码可视、任务驱动的手册式实训教材。专科实训引赛入课,将赛项资源、竞技标准引入课程项目,建立三级师生技能竞赛机制。综合实训引证入课,设计岗课联动项目,引入“1+X”证书中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,开设1-2周的企业周,开展职业认知、公益服务等素质养成活动,进行仿真实训-虚拟实训-床边现场教学,实现早实习、企业周见习,集中实习。

  图3 “岗课赛证融通”核心课程群建设路径

  (3)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

  实习导师走进课堂,统一学业考核与行业评价标准,设计学习质量评价表,既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、技能熟练度、态度认真度、职业理解度等过程性评价,也关注学生自我专业提升、职业道德变化等增值性评价。综合学生自我评价表、临床技能考核系统提供的可视化操作回放和错误问题统计、课程平台学习质量的大数据评价报告、病人的真实反应、学习过程和效果评价等信息,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多主体多维度的综合评价。

  三、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

  本成果实施8年,本专业学生受益16000人,在校内推广15个专业,辐射学生近4万人,成效显著。

  搭建师生成长平台,师生能力共提升。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,“双证书”获取率在96%以上,就业率100%;近5年学生技能大赛获国奖6项、省奖22项。团队教师担任国赛、省赛裁判21 人次、国赛优秀指导教师6人次。

  校外形成课改范例,专业建设结硕果。护理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、国家级骨干专业、“3+2”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试点专业。建设了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、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;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,主持省教改课题5项,开发融媒体教材4本,活页式、工作手册式教材5本,主持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,主编教材28本,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5篇。

  专业变成行业标杆,社会服务增亮点。成立健康服务师资团,开展“中医药文化行”暑期社会实践、“医爱传承”志愿服务、社区义诊等活动,受益人群3000人次以上;与区域内教学医院深度合作,开展岗前培训、技能标准制定和急救技术培训,培训6000人次以上。